1911年10月10日,湖北省会武昌(今武汉)发生了一次震撼世界的革命。湖北新军在革命党人的领导下,打响了推翻大清帝国的第一枪。这次起义迅速引起了南方各省的响应,清朝在南方的统治迅速崩塌。仅仅几个月后,1912年2月12日,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宣统帝退位,辛亥革命爆发,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民国时代。
辛亥革命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,它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帝制,让民主和共和的思想逐渐根植人心,曾经的帝国臣民开始成为民国的新主人。然而,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,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不仅是鲜血,甚至更多的牺牲。要知道,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。清朝的皇帝不仅是汉族的皇帝,也是满洲(东北)人的族长、蒙古各部的大汗,还是藏传佛教的保护者。虽然清朝的统治模式和理念已经落后,但清朝皇帝的身份却在维系国家统一上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当清朝退位、民国成立时,曾经忠诚于清朝的漠北地区对新成立的民国并没有太多归属感,部分地区出现了脱离民国的念头。
与此同时,沙俄也开始加紧向东方扩张的步伐。晚清时期,东北的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三省(即“东三省”)被设置为省份,加强了东北与内地的联系;新疆也被设为新疆省,维持着与内地的紧密联系。因此,沙俄在西北和东北的扩张遇到了阻力,难以突破。当时,外蒙古的一些王公开始有意脱离民国,寻求独立。然而,根据清帝退位时的诏书,“满汉蒙回藏五族的完全领土”属于一体的大中华民国,这意味着外蒙古也理应是民国的一部分。尽管部分外蒙古的王公希望独立,但由于两百多年深厚的历史联系,这种脱离并非易事。更糟的是,沙俄开始公开支持这些分裂势力,为他们提供军事援助,甚至帮助训练外蒙的伪军。
展开剩余52%沙俄的支持使得外蒙古局势变得更加复杂。1912年8月20日,外蒙古伪军与沙俄联手攻占了与新疆相连的战略要地科布多。此时,外蒙古几乎已经完全落入了沙俄的控制,他们还把目标瞄准了新疆的阿尔泰地区。尽管新疆的督军杨增新组织了3000人的部队准备前往支援,但由于路途遥远,援军还未到达科布多,科布多便已陷落。杨增新无奈之下只得下令部队在察罕通古(今外蒙古境内)驻防,力求守住这一关键阵地,阻止俄军和外蒙伪军进一步入侵。
1913年6月,俄军与外蒙伪军联合发起了对察罕通古的攻击。这支由俄军和外蒙伪军组成的6000人军队,在兵力上远超中国守军,仅有3000人的中国部队。面对如此强敌,中国守军并没有退缩,他们坚守阵地,浴血奋战,最终成功击退了敌军,歼灭敌人300余人,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,迫使敌军撤退。此次胜利被称为察罕通古之战,它不仅提升了民国在漠北地区的威望,也让杨增新有了重整兵力、收复外蒙的计划。然而,民国当时国力薄弱,单凭一场胜利和杨增新的努力,无法与沙俄的强大实力抗衡。
尽管察罕通古之战取得了胜利,沙俄依然没有放弃在外蒙古的扩张。他们继续支持外蒙的分裂势力,并向内蒙古、东北以及新疆扩展触手。民国当局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,最终决定与沙俄进行谈判,并为了避免更多的冲突,接受了沙俄的要求,放弃了察罕通古和阿尔泰山以北的土地。虽然这一决定让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但至少保住了阿尔泰地区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,这在当时的局势下被认为是最好的结果。而这一切的得以实现,正是因为中国守军在察罕通古的顽强抵抗。
发布于:天津市期货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